2015/5/12

資訊與製造

台灣的高科技製造業在PC產業的崩壞之後就落入一個低潮,至今很多企業還是在期待下一個device的出現,然後能夠去拿到那個代工的單。問題是:這樣的形態還能發生?又有哪個device可以像PC這樣有這麼久的榮景?

台灣企業擅長的是去接一張單,透過大量製造、成本控制而能夠由其中賺取利潤。而在售價下滑與原物料價格上漲的趨勢下,之間的獲利空間越來越小。利潤都被品牌公司拿去,代工業者僅能期待品牌「賜予」微薄的利潤。

走向品牌是一個選項,而維持代工呢?我覺得,必須要能夠更智慧的製造才有機會再降低成本。

首先,客製化是必然的趨勢,因此過去因大量製造得以控制的成本會因為客製化減少的批量而不復存在。

其次,更有效率的製造,節能、低成本的製造將是必要條件;透過節能而更有效率的製造才能夠再進一步降低成本。因為能源、天然資源的成本將逐漸上升,可以更有效率生產的業者就會有著成本的優勢。

最後,製造將慢慢移動到消費者附近。過去世界工廠這樣的概念將因為運籌成本而慢慢式微。因為節能、低耗、低污染,製造可以搬遷到靠近消費者的地方,除了縮短運送時間,同時也更能夠支援客製化的需求。

這些需求都需要更高的管理智能,而個人覺得這也是工業4.0概念興起的原因之一,所以台灣應該要好好思考這個概念。

過去很多業者把IT當成成本,而在成本縮減至上主義之下,能夠不花錢就不花錢。有些公司花大錢投入IT建置時,還可能淪為其他友廠嘲諷的對象。而企業主也認為與其花錢搞IT,還不如弄技術、買設備。

但是「智慧製造」這件事情如果是必然的話,則IT就會變成必然,因為有IT才有智慧。透過IT技術,能夠管理散佈更廣的製造所、透過IT,可以提供更即時的決策、透過IT,才能夠即時連接消費者與製造、透過IT,可以更有效的使用資源,更加節能。我相信,IT將成為未來企業競爭力的來源之一;尤其在製造能力差異不大之下,能夠運用IT工具提昇效率的企業就能夠勝出。

沒有留言:

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問題與資料的考量

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決策與行動)。因為機器學習、大數據...等等變成顯學之後,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顧問來討論、聽取案例,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silver bullet),甚至採購一些軟體...